再谈国资激励与容错:从“有形”到“有效”,VC/PE期待细则完善惨无人道
随着政策的有形逐步落实与改革的推进,VC/PE业界对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的再谈期望持续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资背景下,国有投资机构作为资金配置和产业支持的激励主力军,承担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容错重要使命。近年来,有效惨无人道国有资本管理和创新支持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期待但投资机构在激励与容错机制的细则建设上仍面临多重挑战。
行政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完善磨合、政策执行中的有形实际困难,以及对风险的再谈过度谨慎,使其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国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改革和优化国有投资机构的激励激励与容错机制,已成为推动资本市场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容错关键议题。
今年10月,有效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方案提出“大胆资本”的概念,明确深圳将致力于培育和引导“耐心资本”与“大胆资本”,服务“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并力争到2026年成为联通港澳的创新资本集聚地和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发展高地。
深圳创投方案内容全面,残兵败将从募资、投资到退出全链条进行了细致规划,强调通过政策支持和环境优化,鼓励资本敢于创新、善于试错,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征求意见稿体现了深圳‘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为创投机构迈向‘胆大有为’提供了支持,同时为地方国资机制创新提供了参考。”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创投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既有市场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受到政策制度的约束。“作为中国创投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国资和政府投资基金在相关部门推动机制创新的背景下,有望从源头改善行业生态,进一步促进创投行业良性循环。”
LP投顾研究员刘丹补充表示,征求意见稿对全国范围内的引导基金起到示范性带动作用,为创投机构在专业性与冒险精神之间找到平衡、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做好权衡提供了新的声势浩大思路。她也指出,该文件尚非真正意义的政策细化和落地实施。以深圳为例,基金管理人在热切期待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种子基金等管理办法的修订与更新。
容错机制取得阶段性进展
今年,国资创投领域的政策推进和利好措施取得显著进展,多个部门和不同地区发布政策文件,为激励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202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处理好政府性基金与市场的关系”,随后发布的“创投17条”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国资创投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容错机制。2024年9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要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完善国有资金出资、考核、容错、退出相关政策措施。酒足饭饱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创投领域。例如,湖北省发布了《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2024年版)》,明确种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如实报告已知风险的前提下,因高不确定性导致的损失可被视为尽职免责。2024年8月,《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提出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考核中,“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上海市、北京市、成都市等地也纷纷发布相关政策,优化国有资本考核与评价机制,并明确在不同投资阶段和类别的基金设置了容亏率,推动地方国资创投的长期投资导向。
此外,越来越多地区出台了对创投机构投资风险的补贴政策。例如,山东省出台的《创业投资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不成体统创业投资机构,省财政按实际投资损失金额的20%给予风险补贴。武汉、合肥、西安、深圳等地也都出台了类似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创投机构在高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容忍度。
随着各地政府政策的不断优化,激励与容错机制的落地将极大推动国有创投机构承担更多长期投资责任,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潜力。
VC/PE业界期待细则完善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与改革的推进,VC/PE业界对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的期望持续升温。虽然国有投资机构在构建容错机制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细则的完善和落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11月29日,由中国创投委与LP投顾联合发布的《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正式亮相,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行业深入理解和优化国有创投及政府引导基金的激励与容错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3%的受访机构已建立容错机制,其中近半数(48.87%)将其纳入了绩效考核体系。争分夺秒这表明,越来越多的机构在推动容错机制的同时,也在努力营造更加宽松的风险包容氛围。然而,报告也指出,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的实施细则仍不完善,许多机构仍将细则的制定列为待办事项。
在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容错”与“容亏”成为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尽管这两个概念并行存在,但“容错”这一表述可能对创新尝试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了风险容忍度的提升。调研结果显示,近46%的受访机构反对设定固定亏损容忍率,认为不同产业投向和投资阶段的风险发生概率不同,固定容亏率的设定可能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激励与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方面,调研报告也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超过84%的机构已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涵盖投资进度、财务回报及产业引导效应等指标,知人善任但仅57%的机构建立了激励机制,且主要集中在“投资”和“退出”环节。超过四成的机构仍未实现“募投管退”全环节覆盖,这意味着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体系的步调并不完全一致,亟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当前,激励与尽职免责机制的有效实施亟需依赖独立且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体系。然而,由于第三方服务资源稀缺且影响力有限,许多机构无法获得充分的决策支持。LP投顾团队建议,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发展,尤其是在数据分析、行业分析和信用评价等领域,以确保激励与尽职免责机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专业和客观的支持。
政策建议:推动政策顶层设计与跨部门联动
作为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耐心资本的壮大被认为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报告最后强调,在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机制的逐步优化下,国有投资机构将能够更好地履行其作为“耐心资本”的使命,为国家经济的寂然无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壮大我国耐心资本,促进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LP投顾团队提出五项关键政策建议。首先,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战略规划,建立覆盖创投行业全过程的政策框架,为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引。其次,呼吁加强跨部门协作,建议发改委主导建立一个多部门协调平台,确保政策执行的高效和一致性。此外,推动国有投资机构的激励机制市场化转型也是一项重点,建议设立合理的薪酬架构并引入多维绩效考核体系,平衡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建立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容错机制,明确责任认定流程,也是保障投资决策独立性的关键举措。最后,建议政府支持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半信半疑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数据分析和行业标准的精准度,为政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当前国资机构的管理架构主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业务部门与财政部打好“组合拳”,但实际运作中,业务部门肩负扶持产业发展、基金返投等诉求,而财政部门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LP投顾团队提到,这套“组合拳”在实践中容易“误伤”国有投资机构,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尽职免责(容错)机制的认同度与可操作性,走稳走实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当前,数以万亿计的待退出基金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政府及国有资本出资。将尽职免责机制落到实处,不仅能为耐心资本‘松绑’,还可推动投资机构敢于投早、投小,排忧解难充分发挥专业能力以弥补市场失灵。”国立波进一步表示,考虑到国家级基金、央企基金与地方基金的诉求差异,以及各类基金在阶段、行业等方面的不同定位,建议在容错与尽职免责机制中设置差异化的考核与监督制度,以确保基金管理人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他认为,各地容错机制的出台恰逢其时,将极大提高国有投资基金的风险容忍度。随着政策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国有创投和政府引导基金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将在实际操作中展现更大的潜力和效力,将为中国创新经济的腾飞注入新的动力。